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墨尔本Day4——皇家展览馆、墨尔本博物馆、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战争纪念馆

墨尔本被誉为澳洲的文化之都,既然是文化之都,怎么都得好好享受一下这里的文化气息。于是我向老友们提出不然咱们今天就来趟“文艺之旅”吧!俺老友们都没啥文艺气质(虽然我也没有),听到要搞什么“文艺之旅”,全都兴趣缺缺,最后在我的软磨硬泡下,这趟“文艺之旅”总算成行啦!事后老友还嫌时间太短咧 XD

今天的文艺之旅第一站来到皇家展览馆(Royal Melbourne Exhibition Building),不例外先来谷歌一下:

《维基百科》云:

皇家展览馆,建于1880年,位于墨尔本尼科尔森街9号,是澳大利亚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展览馆毗邻墨尔本的中央商务区。当时兴建该处展馆是为了举办1880-1881年度墨尔本国际展览会。1901年,这里又举行了第一届澳大利亚国会开幕式。在20世纪,建筑的一小部分和侧翼展馆因各种原因遭到拆除,或是被火焚毁。但其主要部分,也就是被称为大厅的部分得到了保留。
1990年代,皇家展览馆开始引起重视,受损部分得以一一修复。在2004年,作为全球最后一个建于19世纪的展览场馆,皇家展览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澳洲的首个入选建筑。其紧邻墨尔本博物馆,并且由维多利亚州博物馆负责日常运营。如今,该馆日常会举办众多展览及配合墨尔本博物馆进行一系列的展出。

到皇家展览馆依旧可以乘免费环城电车前往,下车的地方在卡尔顿园林,一下车就可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木,不可思议的是澳洲的草和树都绿得像是水彩画一般。走过了一段林荫大道,一座罗马风格的建筑物就出现在大道的尽头。如今这个皇家展览馆依旧作为展览馆使用,不过平常的日子似乎没有开放,所以这次我们就没进去了。学生说,每年春季,这儿会举办鲜花的展览,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

皇家展览馆全景

皇家展览馆
皇家展览馆


 沿着皇家展览馆绕一小段路,就抵达墨尔本博物馆了。和皇家展览馆不同的是,墨尔本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十分现代化,感觉上和皇家展览馆很不搭,不过在墨尔本这些天,见识过这座城市古典与现代的“混搭”风后,对于这样的变化也见怪不怪了。

 墨尔本博物馆是南半球最大的博物馆(反正澳洲最大就等于南半球最大了),内部共分为澳洲历史馆,植物馆,儿童馆,原住民艺术馆,科技馆,人类生命起源馆,动物馆,未来馆等,另外还有世界上最大银幕的电影院 IMAX(不过我们没进去看)。进入墨尔本博物馆是需要购买门票的,成人为10澳币,学生免票,所以学子们到澳洲旅行记得随身携带学生证哦,有很多优惠的。

我们去的时候发现柜台的工作人员全都背着蝴蝶翅膀,头上还带着假触须,可能是搞什么活动吧,看着大胡子的男工作人员背着小巧可爱的蝴蝶翅膀,这种落差感实在……墨尔本博物馆又提供寄放包包的服务,难得可以轻松地逛逛。进入博物馆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一具蓝鲸的骨骼标本, 这具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的标本还不是普通的大,还真是一口就可以吞下好几个我 @@!!难以想象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居然仅用世界上最小的动物——磷虾来填胃。原本兴趣缺缺的老友们马上齐声惊呼,双眼发亮——不愧是动物痴,我的心里暗自松了一口气。


相较之下,蓝鲸身边摆放的10公尺网纹蟒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不过站在这三条栩栩如生的巨蟒身边,心里还是不自觉颤抖了一下,因为俺同事最近告诉我,她家的狗狗离奇失踪,怀疑是被巨蟒给吃了,而那头疑似凶手的巨蟒,头部就有成年菜狗的头这么大,而我在墨尔本博物馆看到的标本,头部也足有一只菜狗的头那么大。这些网纹蟒是在1905年的时候从新加坡落户墨尔本博物馆的。

网纹蟒(学名Python reticulatus),是世界上最大的蛇类之一。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古生物化石的展厅,好几副恐龙的化石出现在眼前,老友们一开始没什么表情,我疑惑地说:“恐龙化石也!”老友皱着眉问曰:“真的还是假的?”我说:“当然是真的。”于是下一秒,两个老女人像天真的孩子那样惊呼一声冲上前,拍照、看说明……我则充当导览员,不过我的古生物学知识全靠自修而来,靠不靠谱只有见仁见智了,反正唬唬老友这点墨水也够了。

看过《侏罗纪公园》的人应该对暴龙(学名:Tyrannosaurus)的印象深刻。



看起来像是蜥脚龙类的化石,但是具体是什么品种就不知道了。

从恐龙馆往前走就来到各种陆上动物标本的展示馆,这里展示的动物标本来自世界各地,当然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澳洲本土动物馆。澳洲是目前世界上地质最古老的大陆,数亿年前这片大陆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出来,孤立在太平洋之中,由于地层稳定加上四面环海,澳洲的生物缺乏外来竞争,于是便保留了相当独特和原始的形态,有袋类动物以及卵生哺乳动物便是其代表。

这个展馆设置了电子互动系统,只要你想了解某个标本的名称,只需要轻触电子荧幕上的照片,该荧幕就会显示出该动物的学名、目前的保护状况之类。

在这么多动物中,最令我有所感触的就是塔斯马尼亚虎——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的标本了,这种世界上最强的肉食有袋类动物是人类的过度扑杀而灭绝的生物之一。

袋狼是一种很奇妙的动物,从体型和外观来看,它比较接近狗或狼,然而它的背上又带有老虎的条纹。它既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又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尤其特别的是袋狼的嘴巴据说可以张开180度,就连蛇类也只能张130度左右,袋狼这种动物不可不谓特别。

现代的袋狼第一次出现距离现今约400万年。袋狼曾广泛生活于澳洲和新几内亚,5千年前,澳洲野犬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争斗,袋狼随后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渐渐消失,仅在澳洲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生存。

自1770年英国探险家科克到澳大利亚探险以来,袋狼因为被怀疑袭击羊群,所以被牧民所痛恨,但后经科学家剖析其骨骼发现,袋狼的身体各部分骨骼都十分脆弱,根本不可能啃食山羊,甚至连接近山羊都很容易被其顶伤。多数事件的元凶其实是澳洲野犬。欧洲移民们把袋狼视为敌人,认为其为“杀羊魔”,并且在政府的奖赏制度鼓励下进行大肆屠杀,加上其他因素可能是疾病,狗的引入,和人类侵占其栖息地,使其近乎绝迹。当政府欲停止袋狼绝种趋势时,情况已无法挽救。1933年有人捕获一只袋狼,命名为班哲明,饲养在赫芭特动物园,1936年因管理员疏忽曝晒而死亡,此后再没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班哲明去世之后,澳洲人才开始醒觉,把袋狼列为受保护动物,在塔斯马尼亚岛的南部是俄历了袋狼保护区,然而一切为时已晚。如今,班哲明的标本静静地沉睡在墨尔本博物馆内,沉默地控诉着人类的残酷的罪行。
塔斯马尼亚虎——袋狼的标本

袋狼的灭绝促成了澳洲政府和民间的觉醒,如今澳洲人对动物的保护是不遗余力的,去大洋路时导游说在澳洲有四个等级:第一等老人与小孩;第二等女人;第三等动物,第四等男人。说明澳洲的动物受保护的程度。在这里我也看到了鸭嘴兽和针鼹这两种世界上唯二的卵生哺乳动物。

先介绍名气较大的鸭嘴兽:

鸭嘴兽(学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单孔目动物。种类极少,同属之中只有鸭嘴兽一种动物。
鸭嘴兽是半水生哺乳动物,栖地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和塔斯马尼亚州。由发现相关物种的化石纪录知道,鸭嘴兽是其属(ornithorhynchus)的唯一活代表。当其的标本被送到博物馆时,奇怪的外观使得当时欧洲的生物分类学家认为这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物种。鸭嘴兽是为数不多的有毒哺乳类动物,雄性鸭嘴兽的后肢有尖刺,可分泌有毒物质,人类被刺到会产生剧痛。鸭嘴兽的独特性使它成为演化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长成的鸭嘴兽体长通常为30至48厘米;尾长10至15厘米;体重500克至2公斤。由于没有明显的乳头,刚孵化的鸭嘴兽须寻找母兽腹部泌乳孔吸吮乳汁维生,约4个月哺乳期后独立生活,2岁半为成年。

除了哺乳期外,鸭嘴兽为独居生活。它们栖息于河川,以锐利而且带有蹼的脚在水中活动,并在河岸、湖岸上挖洞居住。鸭嘴兽是夜行性动物,也是肉食性动物,通常在清晨和黄昏时在水边猎食甲壳类、蚯蚓等动物。

鸭嘴兽已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常作为全国性活动的吉祥物;澳大利亚20分硬币反面图案就是在水里的鸭嘴兽。直到20世纪初,它们仍因为人类对毛皮需求而被猎杀。虽然圈养计划成功有限且鸭嘴兽易受环境污染影响,但是经过人工保护,它们目前还没有灭绝的危险。——《维基百科》

这种曾被欧洲学者认为是“缝上鸭嘴”伪标本的鸭嘴兽比我想象中的要娇小,看起来挺可爱的!

第二种要介绍的是名气远远不及鸭嘴兽的卵生哺乳动物针鼹:

针鼹,为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针鼹科(Tachyglossidae)动物的统称。外形似刺猬,尾很短,体长约40~50厘米。体毛有的变成坚硬的刺, 刺间和腹面有细毛。吻尖短而直,外包有角质鞘。无齿,舌细长如线,上有粘液,能伸出口外粘捕食物。腿短,前后肢各有5爪,长而锐利,适于挖掘。似鼹鼠,多 夜间活动,穴居,以白蚁、蚁类和其他虫类为食。卵生,通常每次仅产1个卵。生殖期雌兽腹面皮肤褶襞成囊状,即临时性的育儿袋。卵在袋中约7~10天孵化。乳区位于育儿袋内。有冬眠现象。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百度百科》
乍看之下会误认为刺猬的针鼹。

另外还有就是个人闻名已久,只见过照片没见过实物的奇异鸟(Kiwi),虽然它是纽西兰国鸟和象征,不过今日在澳洲幸也得以拜见庐山真面目。

《维基百科》介绍:

鹬鸵(Kiwi),又译为几维鸟、奇异鸟、奇威鸟,泛指几维科(Apterygidae)下的鸟,几维属(Apteryx)是几维科唯一的属,是新西兰的特产,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及象征,“几维鸟”因其尖锐的叫声“keee-weee”而得名。

在古老的新西兰的南北两岛上,因为没有走兽和蛇,鸟类不必逃避,地面上的食物丰富,飞翔能力逐渐退化。这里分布著很多本地特有的鸟类,而且,不少是无翼鸟,因此,新西兰有无翼鸟故乡的称号,但大多无翼鸟在近几百年人类登陆后灭绝了,仅恐鸟就有15种灭绝。鹬鸵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无翼鸟。

看见奇异鸟的刹那间,我的感想居然是:好大!原来奇异鸟这么大一只,和母鸡差不多;此外就是奇异果和奇异鸟果真的很相似……




澳洲的国徽,之所以选择袋鼠和鸸鹋作为象征,是因为这两种动物只会前进不会后退,象征了澳洲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600年树龄的大树


我们三个在动物区耗了好长一段时间,结果最后没逛完整个博物馆就离开了(为了赶去维多利亚美术馆),只好自我安慰:留个遗憾,让自己有个借口下次再来!


来到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已是下午3点半左右,澳洲人5点下班,这就意味着我们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参观。事关俺学生说美术馆的面积不大,很快就可以逛完,哪知道来到才知道不是这么一回事,原来俺学生当时只参观了最低的那层(她以为只有一层),结果在时间预算上就悲剧了。
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外观


根据百度的结果,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美术馆之一,拥有70000多件馆藏,照片、绘画、雕塑等等应有尽有,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完全免费开放!!由于时间有限,我选择了欧洲绘画的部分参观,老友和学生在这儿自然唯我是从,冲上二楼之后,沿着告示牌的指示进入了欧洲绘画的展厅,这里的艺术品按照时间顺序分门别类,一进去就是14世纪欧洲的艺术作品。

看着这些文艺复兴初期的美术品,我的内心雀跃不已。虽然俺的《西方艺术史》知识在考完试后差不多都还给了老师,剩下的那点足够糊弄老友们了。

总体而言,14至16世纪是欧洲思想、艺术产生巨大变革的文艺复兴时期,也是人类摆脱中世纪的神权禁锢的黑暗时代,迎来人文主义曙光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特征就是“从神到人”,回归古希腊罗马时代对“人”的欣赏与重视,这点也表现在这个时期的艺术上,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很多还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不过在技法上开始摆脱中世纪的呆板、平面,开始探讨空间、阴影的表现,运用透视技法,试绘画更加生动。

不过最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一一去记艺术家的名字和生平、创作风格,有点走马观花,最后也只参观到17世纪,亚洲美术品展厅根本没去到 T_T真要好好欣赏必须逛个一整天啊!!

传统的《圣殇》题材,个人觉得虽然人物比例有点怪,可是圣母玛利亚脸上那种哀戚的神情却刻划得很传神。

天主教殉道圣女St. Barbara

圣母子画像

耶稣受难



15世纪以后的艺术风格越来越向“人间”靠拢,取材不再局限于圣经题材,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广泛出现在艺术作品中。



很喜欢这幅圣母像祥和的神态

17世纪进入了所谓的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风格可以说完全转向人间,题材主要表现的是活生生的人,不过主要都是些上流阶级的人物以及生活,在风格上强调华丽和装饰性。我们在这个展厅拍的照片最多,因为这里的画作确实很精致,两位老友惊呼连连,可惜就在这儿碰上闭馆时间,被工作人员请了出去,18世纪以后的作品完全没看到,悲摧!!
我当时被这幅小女孩的画像给吓到了

Cornelis de Vos的《母与子》,我们一致被这幅画的精致程度给震住了。

大约4点半,身穿黑色西装的超酷工作人员就来请我们离开了,这里每个展厅都会有这些类似“黑衣人”的工作人员掌管,闭馆的时候也很特别,当工作人员确认展厅里的游客离开后,一道厚重的大铁门便会缓缓落下,而且一个展厅里有好几道铁门,大概是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吧!

离开时在走廊上看到的埃及人形棺,无论是彩绘还是器脏罐都很精致,估计是从对面的亚洲美术展馆延伸出来的,可惜不够时间参观  T_T

离开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后,学生带我们步行到她最喜欢去的地方——战争纪念馆。

《维基百科》曰:

墨尔本战争纪念馆英语:Shrine of Remembrance,又称为忠烈祠圣者纪念馆 )位于墨尔本的圣凯达路,是澳洲最大战争纪念建筑。尽管最初的建筑原意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国捐驱的维多利亚州市民,但很快就被当作澳洲的主要纪念场地,以悼念在战争中丧生的六万名澳州人。现在它被用作悼念所有为国家服役的澳州人的战争纪念馆,而每年的澳纽军团日(4月25日)和休战纪念日(11月11日)都会有的纪念仪式进行。

整个纪念馆设计成希腊神殿的建筑风格,古朴庄严,正门雕刻的是和平女神的雕像,象征牺牲的士兵们是为了和平而战,此外 纪念馆的四个角落各有一尊女神的雕像,分别代表了和平、正义、爱国和牺牲。

墨尔本战争纪念馆是免费开放的,不过我们来到的时间已经过了闭馆的时间,所以只能在建筑范围内逛了。整栋建筑位于植物园内,环境很优美,值得一来。


墨尔本战争纪念馆正门

正门的和平女神雕像

代表爱国(左)和牺牲(右)的女神雕像。

代表“和平”的女神雕像。


战争纪念馆前树立的纪念碑,顶端是士兵们扛着牺牲者的雕像,下面则表明了战争年份,以及战场地点。
纪念碑前的圣火,据说是由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在1952年点燃的,一直燃烧至今。


在战争纪念馆附近看到像是和平钟之类的建筑,问学生学生说不清楚是什么。

学生说看雕像骑着的马是站立还是四肢着地就可知道骑在马上的将军是怎么死的,但是究竟是站立的是战死,还是四肢着地的是战死,她说她忘了……囧

 离开战争纪念馆后,学生就带我们到墨尔本的“涂鸦街”(其实就一条小巷)。原本我在网上看到的涂鸦街就是一条绘满涂鸦的小巷而已(话说墨尔本的涂鸦真的无处不在,就连高速公路旁的高墙也有 @@!!),哪知道来到这条小巷居然看见人山人海,原来这里设了个露天的小酒吧,有卖食物、酒水,还有DJ播放音乐,很有意思。
许多墨尔本人集聚在这条涂鸦街的露天小酒吧聊天喝酒。

涂鸦街其实本来是普通商店的后巷,由于清楚了又出现,最后干脆置之不理,于是这条巷子就逐渐被涂鸦所覆盖。

很喜欢这张的感觉。
  最后一站来到墨尔本皇家拱廊:

皇家拱廊(Royal Arcade),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市中心,是世界上著名的现存拱廊建筑之一。是维多利亚州墨尔本市的历史遗产建筑。
这条拱廊中有一条不太长比较狭窄的室内街道,连接了Little Collins街和Bourke街,并且在西面连接伊莉莎白大街,因此这个室内街道呈T字形。在2002-2004年间拱廊的顶部经过重新装修,让天光照射进内部的街道,使得皇家拱廊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
皇家拱廊作为一座重要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位于维多利亚时期建筑遗产名录之上,目前是墨尔本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街内两旁富有历史特色的小店而闻名于世。——《百度百科》

皇家拱廊是我们在墨尔本——或说澳洲这些天来看到最有圣诞气氛的地方了,不过比起吉隆坡各大商场的圣诞摆设,这里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一路上我们就这个问题询问学生,学生说这里人比较注重家庭里的圣诞布置,商场方面倒不怎么重视,此外,澳洲的公共场所的圣诞布置也很环保,反正年年用同样的物品,和马来西亚年年换新货的情景的真的天差地别啊!不过感觉上这里的橱窗摆设还挺喜欢使用高科技的,我们就曾看见某商场的橱窗使用机械娃娃,配合声光演出一幕幕温馨的圣诞故事。另外,个人私底下挺同情澳洲的圣诞老人的,12月圣诞节前后恰好是盛夏,顶着三四十度的高温还要穿圣诞装……OMG  不过学生说这里的圣诞老人也因地制宜,换上了短裤,哈哈!
非常喜欢这种西式的拱廊建筑。

总算看到比较像样的圣诞摆设了

两旁的小店也很有意思,整体的风格十分美观舒适。


某间店铺橱窗摆着一副古老风味的木马,这以前主要给男孩子玩的。

在皇家拱廊里我们没干怎么逛商店,怕一个不小心就超出预算(穷人的悲哀 T_T),不过走着走着突然有一间店吸引了我的视线,只见那间店铺橱窗摆设着各种神像、水晶、魔法书、魔杖……天,这是哈里波特cosplay店不成?匆匆拉了老友进了店,这店还真是贩卖个各种魔法用品的店!店里点燃着印度薰香,带着一股神秘的气息,里头售卖者印度、埃及、泰国之类的神像,一些关于魔法之类的书籍,各种水晶、护身符,不过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琳琅满目的魔杖,有直型,曲型的,或像马来短剑那样的波浪型的,有的还镶上各种水晶石或刻上各种魔法符号,我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哈利波特》中到奥利凡德店铺购买魔杖的描述“购买魔杖的顾客首先要量好使用魔杖的胳膊长度、前臂长、身高、头围等尺寸,再根据这些参数选择魔杖。”因为“每个巫师适合不同的魔杖,如果使用了不属于自己的魔杖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不知道在这儿购买魔杖是否需要这样?可惜我没足够的澳元可以一试。

魔法店铺!!

魔杖!魔杖!

不知名的女神像,不过很精致。

魔法书




皇家拱廊内部的大钟,好像整点时两个人偶就会敲钟报时,不过由于第二天要早起,所以我们就没等了。

临别一瞥




 明天此行重头戏~~~大洋路十二门徒!!要6点起床,呜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